2025-07-10
当消费者拿起一盒牛奶,第一反应依然是“补钙”?其实它还有一个真正值得被关注的王牌成分——蛋白质!在2025年CDIA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年会上,利乐市场经理王华做了题为《重塑牛奶价值,撬动增量市场》的深入分享。如何利用乳蛋白打开增量市场?今天,我们基于行业数据与市场洞察,探讨乳业未来的增长路径。
中国乳制品行业目前正面临着“矛盾重重”的局面:
-消费认知:
奶商指数7年增长,消费者对牛奶的认知和饮奶习惯持续改善,但人均消费仍远低于欧美,甚至落后于饮食习惯相近的越南。仅有35%-40%的消费者能达到每日300-500毫升的推荐饮奶量,牛奶在中国尚未成为真正的“刚需”。
-供应链挑战:
上游 原奶供给过剩与特种乳(如A2奶、有机奶、羊奶、驼奶等)不足并存;
中游 品类结构单一,70%依赖液态奶,高附加值产品(如奶酪、乳清蛋白)仍依赖进口;
下游 面临消费疲软——部分人群因乳糖不耐受“喝不了”,另一些人则因经济压力、健康误区(如“牛奶寒性”“致胖”)或替代品竞争(如植物奶、茶饮)而减少消费。同时,乳糖不耐受者、运动健身人群以及银发族和儿童等特殊需求群体,仍是潜在的增量市场。
如果说“补钙”是消费者对牛奶的直觉认知,那么“蛋白质”则是被长期忽视的核心价值。事实上,牛奶中真正具有功能性的核心营养不止钙,乳蛋白也很关键,其消化吸收率优于红肉和植物蛋白,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。
全球市场已率先验证了乳蛋白的商业潜力。2023年,高蛋白功能饮品全球市场规模达125亿升,其中日常营养、运动营养和特医食品等细分品类年增长率均超5%(Global Data 2024)。更值得关注的是原料深加工的案例:Arla品牌的乳蛋白原料业务在10年内增长3倍,40%的高附加值产品供应中国市场,广泛应用于婴幼儿配方食品、运动营养食品等领域。
然而反观中国,尽管人均蛋白质摄入总量达标,但优质蛋白摄入不足,且城乡、年龄差异显著——老年人、农村居民的蛋白质缺口尤为突出。同时,中国消费者对蛋白质的认知仍停留在知道蛋白质重要,却难以回答“为什么重要”、“我每天需要多少”、“什么是优质蛋白”等问题。
只有消费者真正意识到牛奶中的蛋白质价值,才能从“可有可无”的营养补充,变成“不可替代”的日常选择。
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、组织、器官的基础营养素,参与肌肉合成、组织修复、免疫系统构建,而乳蛋白是动物性优质蛋白的一种。从短期看,当人们认知觉醒,将直接释放出一批明确的机会人群:
1、乳糖不耐受群体(3.1亿人):通过低乳糖、水解蛋白产品降低饮用门槛;
2、运动人群(7000万健身会员+数亿泛运动者):推出便携高蛋白饮品,对标蛋白粉的便捷替代;
3、银发族(50-59岁初老者7990万):聚焦肌少症预防,强调蛋白对肌肉健康的必要性;
4、儿童(超1亿):强化生长发育场景,打造专属营养产品。
从长期看,通过乳品深加工进行围绕蛋白的品类创新,将在功能饮、代餐、健康食品等新场景中打开新的消费市场,为乳制品行业带来结构性的增长动力。
乳蛋白的价值不应只是某个品牌的故事,而应成为整个乳制品行业的共识。它需要政府、行业协会、原料商、品牌方、渠道端共同协作,从基础知识普及到消费行为引导,从产品概念设计到新场景开发,共同推动“牛奶价值”的再定义。
牛奶的下一站增长,不但在于“更多”,更在于“更好”——让消费者从“补钙”升级为“蛋白需求”,从“可选”升级为“刚需”。这既需要科学的市场教育,也依赖产业链的技术协同。当乳蛋白的价值被真正释放,牛奶行业的增量天花板将被彻底打开。